亲子游,不急出国 |
来源:广州日报 时间:2018-06-20 |
亲子游正在成为当下旅游行业的热门话题。来自专业机构的大数据统计表明,高考结束之后,有45%的亲子游家庭选择了出境旅游,而欧美、澳大利亚是亲子游的首选之地,其次是出省旅游。 显然,随着家庭经济收入的增长,家长们在选择为孩子庆祝高考的方式上,也在尽可能走高大上路线,而出国旅游显然最能够体现这一想法。根据大数据显示,今年出国亲子游的费用方面,最低每人的花费在5000元以上。而这仅仅是平均开支。如果单纯地统计欧美、澳大利亚游,人均开支不会低于1万元。 去哪里旅游,是一个家庭自由选择的事情,纯粹是个人意愿决定,无需由旁人指手画脚。但是,亲子游的教育意义、开阔视野、文化熏陶方面,依然具有讨论的价值。 在网上,一位母亲的观点引发了众多网友的关注。这位母亲声称自己有一个上高中的女儿,从小学开始,她就会在女儿寒暑假时制定旅游计划,一家三口出门玩上三五天,有时半个月。但是,她从来没有带孩子出国旅游过,尽管家中经济条件尚可。她认为孩子处于求学阶段,对于身边事物的认知才刚刚开始,或者说还没有真正了解自己所处的环境,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文化的精髓。这个时候,并不适合带着孩子去到陌生国度,这样做没有什么好处,至少没有什么意义。“除了走马观花看看外国的街道和景点,孩子们能够学到什么?”这位母亲问。 上述母亲的问话引起了争议,不少人表示赞同,并且附和着说青少年出门旅游主要是长见识,而首先需要了解的是本民族、家门口的社会和文化精髓,当自己所在社会的文化和传统都还没有了解足够时,就一门心思地带着孩子们去到国外,大老远的地方,一无所知,语言不通,走马观花,除了在旅行记录上多了几个地名之外,孩子能够增长见识的东西实在不多,很多人都表示,亲子游首先要走的地方应该是国内的文化标志性的地方,比如博物馆、各种遗址、古老的建筑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。这样,至少让孩子们对于自己的祖先、民族文化有一个好的了解过程。而一想到旅游,就去国外走马观花,这种亲子游是变味的,没有营养的。 当然,也有人觉得上述言论夸大其词,显然没有这么严重,家长们经济条件允许,时间足够,带着孩子们去到更远的地方,增长见识,拓宽视野,何错之有,要相信每个人的认知能力,再说旅游无国界、无地域之分。 亲子游究竟有没有一种科学的模式?如何游才能有所值? 青少年出门旅游,旨在了解社会和文化,在一种游玩的轻松状态下增长了知识,扩大了视野,这是书本上无法体现的求知方式。从这点来说,应该是一个从近到远,逐渐提升的过程。正如前述网友讨论中,一位母亲所说,先把孩子带到家门口的那些地方,将自己身边的文化环境、旅游资源了解足够,再说远方的事情,否则,岂不成了好高骛远、大而空的形式主义?一个青少年对遥远的地方津津乐道,却对自己生长的地方知之甚少。这样,对孩子的成长未必有好处。 既然是亲子游,就需要有一个能够体现寓教于乐的方式,能够在一种玩乐的状态下,让孩子们认知社会、了解当地的文化和传统,尤其是本民族的、家乡的文化传统和符号式的事物,是有必要的。 亲子游,其实不急着出国。 |